首页 > 酒店新闻 > 酒店行业动态

AG官方网站地址|人社部连转5文聚焦延迟退休 实施过程或“女先男后”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2:47    次浏览

政策出台日益临近,人社部为推进延迟退休铺路。7月25日,人社部官网连续转载5篇报道,由5位专家分别从各自侧重的角度谈延迟退休政策,这在此前并不常见。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是世界上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针对此前人社部提出延迟退休会选择先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中实施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建议,“女先男后”的政策取向,是先从低龄退休的女性开始,而男性与符合60岁退休的女性先不延迟。现实矛盾: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按照人社部给出的延迟退休政策出台时间表,今年要向社会征求意见。针对该政策的进展,在上周五人社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忠介绍,目前正处在政策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后会向社会公布。关系3亿多城镇职工的延迟退休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执行了这么多年的退休政策为什么要改变呢?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对于经过政府批准的一部分特殊工种或病残职工,允许提前退休。“我们对全球170个国家或地区的退休年龄情况进行了梳理。”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结果可以分成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普遍执行65岁以上的退休年龄,有的甚至达到70岁(以色列);少数经济落后的小国,执行的是低于60岁的退休年龄,他们或者是养老金制度不完善,覆盖人群有限,或者是人均预期寿命较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60~65岁之间的退休年龄。“退休年龄偏低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不利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比较充足的人力资源。”金维刚说。记者了解到,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增长,也是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金维刚介绍,2015年我国参保职工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达到2.88:1,预计2035年左右将达到2:1.“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等多种因素,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建议:延迟退休政策可“女先男后”据人社部介绍,设计延迟退休政策的主要思路是:小步慢提,逐步到位;区分对待,分步实施。2017年正式推出延迟退休政策。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称,每年推迟几个月退休,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逐步把退休年龄提高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减轻对劳动者和社会的冲击,通过时间来化解矛盾。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计划从2002年到2027年,德国计划从2012年到2029年,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每年仅延迟退休1到2个月。而英国、希腊等国家由于退休年龄提高较快,出现了罢工和社会不稳定等现象。针对“区分对待,分步实施”,人社部解释,不是对所有社会群体同时实行延迟退休,会选择现在退休年龄相对偏低的群体开始逐步实施。据莫荣介绍,在男女退休年龄方面,总体来说,大部分国家执行男女相同的退休年龄政策。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中,男女法定退休年龄相同的共有111个,占65.3%,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不同的共有59个,占34.7%.目前,我国女职工、女干部退休年龄比男职工早5到10年,这也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群体。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告诉媒体记者,在女性群体率先推行延迟退休的阻力会更小,但也不应“一刀切”。对此,郑功成认为,“女先男后”的政策取向,是先从低龄退休的女性开始,而男性与符合60岁退休的女性先不延迟,所涉及的范围并非全体劳动者,这既有利于缩小不同群体之间过大的退休年龄差距,又可以减弱现阶段延迟退休对就业岗位的总体影响。(每日经济新闻)》》》人社部学者解读延迟退休:提高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昨天,人社部发布了3位研究所所长针对延迟退休问题的解读,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已是必然趋势。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则认为,一年延迟几个月,不会导致年轻人就业难,但对大龄劳动者就业有一定影响。延迟退休应当综合考虑劳动力供需、教育水平、预期寿命等多种因素,统筹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其中包括与就业的关系。“延迟”一词不科学含贬义金维刚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他认为,适时、适度并且渐进式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成为各国应对上述因素变化而调整退休政策的发展趋势。金维刚强调,对于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是一种正常的公共管理措施和社会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延迟退休年龄的提法并不一定恰当,因为“延迟”是相对于“正常”而言,国家根据上述因素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属于正常的公共政策调整,经过法定程序提高后的退休年龄,就成为新的正常标准。因此,将国家依法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标准称之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不够科学,而且由于“延迟”一词本身包含一定的贬义,名不正则言不顺,容易将国家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举措视为不正常,从而引起公众的反感和抵触。我国平均退休年龄为54岁金维刚表示,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实际上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是世界上平均退休年龄比较低的国家。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等多种因素,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这一政策制定中应该遵循的原则,金维刚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劳动力供需、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多种因素,统筹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其中包括与就业的关系。延长退休年龄从立法到开始实行,有一定的过渡期,并且真正实行后采用小步慢跑策略,不是一步延迟到位。国外退休年龄呈走高趋势莫荣介绍,国外退休年龄的总体变化趋势,呈现先高后低再逐步走高的趋势。如1889年第一个建立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德国,最初退休年龄规定是70岁,1908年、1936年,英国和挪威分别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时规定的退休年龄也都是70岁。但随着制度逐步稳定下来,基金不断积累,许多国家下调了以往过高的退休年龄。近年来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劳动生产强度下降等,许多国家又开始调高退休年龄。以OECD国家(经合组织)为例,从1993年开始,有14个国家已经或者计划提高男性退休年龄,18个国家已经或计划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到2010年,男性和女性平均退休年龄已经比最低点时上升了0.5岁和0.8岁。而根据统计,从2010年到2050年,11个OECD成员国计划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日本修法规保障老人就业针对国外延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做法,莫荣透露,延长退休年龄从立法到开始实行,有一定的过渡期,并且真正实行后采用小步慢跑策略,不是一步延迟到位。像日本、韩国,从立法到真正实行,间隔13年,美国甚至更长。但是,间隔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太长了,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原来政策的合理性肯定大打折扣;太短了也带来很多弊端和教训。他分析,延迟退休对部分老年人群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无法就业的老年人要有相关福利保障政策。如2004年6月,日本重新修改《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规定所有企业都有义务雇用老年人。延退占用的就业岗位并不会绝对地替代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延退不会致年轻人就业难郑东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办法,一年延迟几个月,总体上对就业影响有限,而且这种影响分散到所有行业,因此,对就业不会构成大的冲击,也不会因此导致年轻人就业难。他表示,一般人认为,就业是老的不退休,年轻的进不来。实际上,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关系,就像过去退休顶替政策那样,父亲退休,儿子顶替。实际情况是,儿子可能看不上父亲干的活。现实中有些行业缺工,相当部分劳动者退而不休,更多年轻人就业是进入新兴行业,因此,延退占用的就业岗位并不会绝对地替代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趋势对冲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产生的就业影响。大龄技能单一者将受影响郑东亮认为,延迟退休对社会而言,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对劳动者来说,一方面增加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间,另一方面按照养老保险制度多缴多得的机制,也会增加退休后的养老金,对社会、对个人均有益。不过郑东亮也承认,延迟退休对大龄劳动者,特别是技能单一的大龄劳动者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为此,需要开发更多的合适岗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政策,支持这些劳动者就业,加强对大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因此,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尽可能消除消极影响。记者观察延退应考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人社部专家这次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集体解读,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广度的梳理和介绍,乃至政策拟出台的公共管理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都介绍得较为详尽。就连“延迟”一词本身属于“褒义”还是“贬义”,也专门进行了说明。然而当前延迟退休问题之所以在国内受到如此瞩目,是因为很难仅靠一些国外数据资料就让大家全盘接受。对于国内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国外相关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国内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乃至国内的物价涨幅通货膨胀状况和国外的物价涨幅通货膨胀状况,这些相关问题的官方解读却似乎涉及不多。不仅如此,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其人群收入水平呈现为橄榄核型,中产阶层所占人群总体数量是最多的。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拿着各地最低工资的人群,仍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人数。对于这些低收入群体来说,很多人恰恰是简单体力劳动者,或者属于技能单一的人群。这部分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到了60岁以上,很难期待其还能继续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之所以对于4050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者)给与了一些特殊的就业优惠政策,就是因为虽然其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而一旦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以上,这些老龄就业者将如何通过政策性规定而实现就业,极为引人关注。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在解读中的一段介绍令人印象深刻,“对于无法就业的老年人要有相关福利保障政策。如2004年6月,日本重新修改《老年人就业稳定法》,规定所有企业都有义务雇用老年人。”曾有统计一度显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甚至有八成左右,换言之,约八成就业者是在非公单位。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通常既缺乏财政拨款,又不像一些国企那样占有垄断性资源,因此企业间竞争程度极为充分,职工间基本都是竞争上岗。对于这些广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如何促进其吸纳老人就业,无疑成为了横亘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京华时报)